北京大学王曙光《道家自然主义与平民主义工艺美学》_要闻_国际道学网
2024年04月19日  |  星期五  |  甲辰年三月十一  |  简体

北京大学王曙光《道家自然主义与平民主义工艺美学》

2020-02-18 | 来源: 糖豆清脆 | 阅读:2003

道家自然主义与平民主义工艺美学

王曙光

(本文根据王曙光教授2019年9月27日为北京城市学院工艺美术系“国家文化与旅游部2019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项目的演讲整理而成)

老子《道德经》这部书在历史上的影响非常之大。2000多年以来,中国人不断得着老子哲学的精神滋养,中国人在精神层面,往往是融合儒、道两家。一个中国的读书人的心灵世界是儒、道两家的综合体,既进取又淡泊,既有为又无为,既是儒家的信徒,同时也是道家的信徒。所以中国人老讲“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语),独善其身接近道家的理想(当然也是儒家的理想),兼济天下就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中国人在失意的时候就效仿道家,逍遥世外,隐居山林,不问世事,而在得意的时候就实践儒家的处世哲学,入世有为,建立功业。我在《老子心诠》这部书说:“老子思想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精神世界、思维能力和审美境界。它使得中国人在进取功利的尘世中保有一份特殊的淡泊宁静与从容沉潜,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了一份宝贵的平衡感。无疑,在同时代人中,老子是最清醒、最智慧的人,然而同时,他也是最失望、最悲哀、最找不到知音与归宿的人。他具有最勇锐的批判精神,为平民与弱者鼓呼;他所向往的,是一个如婴儿般真朴无伪的乐土。老子是当下秩序的解构主义者,一个忧世伤时的智者。老子教我们回归自然,回归人类原初之淳朴,回归我们的内心,回归那种宁静自在之生命状态。这对于时下的我们,亦是一剂清心明目的良药。”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从弱者、从平民的立场出发的,他批判那些穷奢极欲的统治者,批判战争,希望人类能够返璞归真,复归于婴儿。孔子的立场从总体来讲还是贵族主义的,老子的思想则是平民主义的。因此,老子对今天人类精神的回归,所谓“归根曰静”,是十分有启发的。从工艺美学思想来看,道家可以概括为自然主义工艺美学的代表,也就是遵循自然、崇尚自然、反对过度雕饰的美学,即老子所谓“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是反对技术的,他认为所有的工艺、技术、机巧都是对人类自然天性的戕害。他强调抱朴守真,简约天然,不饰雕琢,反对技术的异化,强调纯洁、单纯、朴实的美学意境。大家注意,老子的美学意境是对中国人影响太大了,我们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受到道家美学思想的深刻的、持久的、巨大的影响。从我们的水墨画、我们的古琴音乐、我们的瓷器工艺、我们的书法艺术等,都可以看到道家文化的强大印记,都可以看到道家哲学的影子。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他有一段话讲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认为人类追求仁义道德、追求智慧、追求巧思、追逐利益,这些东西都是破坏人类原始的、自然的天性的东西,我们要抛弃这些东西,才能够达到一种婴儿般的自然,才能回到那种清静、朴素、单纯的世界,所以他强调清心寡欲,强调无为。他说“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个“啬”就是吝啬:治人需要啬,你要治理老百姓,你的法规不要那么繁琐,政令不要那么复杂,最好无为而治,清静而得天下。“事天”也要啬,就是对待大自然方面也要简啬、简约、简朴,返璞归真,才能回归天道,得享天年。他有一段话讲到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可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的理想世界,老子要让人回到原始的、粗朴的、没有任何的功利、智慧、巧思的时代,什么舟车、复杂的技巧都不用。所以他的美学思想强调自然无为,强调过度的技术对于人类的戕害,反对纯粹的技术主义跟物质享乐。老子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以老子推崇无欲的自然的生活,清心寡欲则抱朴守真,就可以回归自然。

大家注意,老子的立场就是平民主义的,他从下层来说话的,所以他的反战、反奢其实跟墨子很像,他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代表平民发言。这种崇尚自然的工艺美学思想,对我国的工艺美术实践有着深刻的影响,今天的设计师,如果深刻领悟了道家哲学,我们的设计思想会有飞跃式的进步。

庄子也有非常丰富的工艺美学思想。与老子相比,庄子更加文学化,更加诗意,更加高蹈洒脱,更加具有超越感。他强调不要丧己于物,人不要被物遮蔽,被物所异化。他强调“物物而不物于物”,这句话怎么解释?我们做工艺美术的人尤其要知道这个东西,我们做的东西就是物,我们要把物当成物,这是“物物”的概念,然而还要“不物于物”,就是不使自己被物所奴役、所拘禁、所异化。既要“把物当成物”,还要“不物于物”,不被物所奴役。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做任何工艺品的时候,既要强调物的独立性,他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就是“物物”,把物当成物;同时,又不能被物所奴役,不要过度的繁琐,过度的装饰,不要那些并非为人类所服务的装饰,那些多余的、冗赘的东西都要去除。老子也说“余食赘形”,这些多余的东西,只是破坏人类的天性,破坏自然,使人自身的主体性受到遮蔽和戕害,是应该反对的。庄子讲过一个“混沌七窍”的故事:有一个人叫混沌,脸上是没有任何五官的,就这么一个混沌的人,他有很高的境界,与天地同游,浑然一体,物我两忘。可是后来一个工匠过来,认为应该给他凿出五官出来才好看,于是一天凿一窍,七天凿出七窍,成为人的形状,凿完七窍之后,混沌就死了。这个比喻很重要,混沌日凿一七窍已,混沌死了,表明工艺美术过多的雕琢,丧失了婴儿之纯洁,丧失了本质之天然。这样的话,就是被戕害了,所以它死了。

我们今天看到很多拙劣的工艺品,矫揉造作,过度装饰,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十分低劣,毫无美学价值。在很多工艺美术传统非常悠久的地方,也会看到很多花里胡哨的低劣的艺术品摆满了街巷,装饰无比之复杂,颜色无比之俗艳,设计无比之繁缛,但那是低劣的艺术品,缺乏天然之美。所以,庄子有一句话,“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什么叫“朴”呢?“朴”就是纯天然的,不加雕饰的,与之相反就是矫揉造作,过于雕琢。老子讲“大朴不雕”,就是强调天然之美、强调器物本身的自然之美。什么叫“残朴”呢?把朴给残害了,戕害了,叫“残朴”。工匠最大的罪过是“残朴以为器”,把天然的美、把那些不需要过度雕琢的美感给破坏掉了,就像把混沌给凿了七窍,就把一个能够与天地同流的至高境界毁坏掉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个大美就是自然之美、不加雕琢之美。

刚才课间在陈秋荣教授的办公室喝茶,他给我看到一样东西,我觉得很有趣味。他的茶桌上放了一个芦柑,里面的瓤被掏空,留了那个壳子,芦柑壳子完全干燥之后,他在外面髹了大漆。这么件简单的物件,什么装饰都没有,但是又使人感觉是一件最漂亮的东西,橘子皮的粗糙的质感用手摸起来很舒服,橘子壳还有自己天然的香味,如果把茶放进来,一定是果香茶香相融合,别有一番风味;更重要的是,他在外面的髹漆,颜色那么沉着,那么自然,好像一个入定的老僧那样有韵味,摆在茶桌上,令人味之不已。这就是“朴”的境界,就是大朴不雕的美感。这个芦柑壳虽然经过了人类的加工,有了髹漆的美,但是这个加工很天然,没有破坏橘子本来的“朴”,这种人类的加工很克制、很有度,不是过度的加工和雕饰,如果再雕上点花,描上几个字,画上一幅画,这件东西的美感就全都没了。

THE

END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上一篇:道家:无为而治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 ( 七色十年)
下一篇:庄子是道家医生,他给社会把脉说圣人是病毒,圣人不除动乱不止 - ( 问道黄老)

免责声明:
1、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站所载图、文、音视频等稿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播道家文化,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也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站内凡注明“来源:国际道学网”的所有图、文、音视频等稿件均为本网站原创,版权均属“国际道学网”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国际道学网”,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本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个人学习交流平台,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均标注来源,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来源及作者进行了通告,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