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重要还是天下重要?难怪《道德经》原版流传不下来!_《道德经》帛书_国际道学网
2024年04月25日  |  星期四  |  甲辰年三月十七  |  简体

身重要还是天下重要?难怪《道德经》原版流传不下来!

2020-11-01 | 来源: 国际道学网 | 作者: 大师兄 | 阅读:3850

《道德经》通行本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帛书本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

这一章,主要有两处改动:第一处,把意义明确的“贵为身于为天下”修改成了意义模糊的“贵以身为天下”;第二处,把“寄天下”和“托天下”调换了位置。在王弼注本中,“寄天下”和“托天下”对应的还是帛书本中的位置,而在河上公注本,位置却发生了调换。按河上公的解释,“寄天下”是指暂时拥有天下,寄存的意思;“托天下”才是长久的成为天下之主,托举自身于万民之上(对应第六十六章:居上而民弗重)。那么调换位置的原因就很明显了,正是为了否定“贵为身于为天下”

“贵为身于为天下”,在《庄子·让王》中有明确的论述: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

意思是说,天下虽然至贵至重,但是我也不会为了天下而损害自己的生命,由此得出结论:我的生命更加贵重。王弼注解为“无以易其身,故曰贵也”。身有多贵?拿天下来换都不干。

同时庄子又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道的真谛可以用来调理身体,道的剩余可以用来治理国家,而道的糟粕才用来统治天下。正好与老子的“贵为身于为天下”一意相承:“为身”,更贵于“为天下”

而“贵为身于为天下”被改成“贵以身为天下”之后,意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既可理解成“以身为天下”为贵:把全身心都拿出来,放在治理天下上面,这才是值得肯定的;也可理解成“贵以身”为天下: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天下。总之就是天下更重要,个人身心都是为了天下服务的,所以次之。于是,舍小我成全大我,舍身为国为天下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这个话题上,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杨朱做了更为深刻的论述,他曾说过一句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一毛不拔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墨子的学生禽子听了之后很不舒服,因为墨家是最讲天下为公,舍己为人的,他就去质问杨朱。

杨朱的弟子孟孙阳出面,反问道,如果有人说痛打你一顿,给你一万金,你干吗?禽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干!孟孙阳再问,如果截断你的一条腿,就能让你得到一个国家,你愿意吗?禽子沉默了好久,没有回答。因为他知道接下来的问题就会是砍掉你的脑袋,来给你天下你愿不愿意。

孟孙阳总结道,毫毛积累成肌肤,肌肤积累成肢体,一根毫毛就算是肢体的万分之一,又怎么就能因此而轻视它呢?没有小,又哪里来的大呢?毫毛虽小,仍然是身体的一部分。而身体有多重要?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受到恩宠或折辱都像是惊吓,把大的忧患看得像身体一样重要。然而我之所以有大的忧患,正是因为我有自己的身体;如果连自己的身体都失去了,又哪里还有什么可忧患的呢?所以忧患再大,也大不过自己的身体。但是那些忧天下患得失的人,却往往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与其忧患于宠辱得失,不如重视自己的身体。

所以杨朱说:“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人人都贵爱其身,不以身犯险,不侵害他人之身,不为天下而损身,那么这个天下才真正是大治的天下。轻身以为天下,却正是舍本逐末的行为。有身才有国,才有天下,身为本。

一毫是身体的一部分,一人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损一人而利天下,这逻辑本身就有问题:为何天下皆利,而独我一人损,难道我不属于天下么?归根到根,损了我只是为了利益另外一部分人。所以舍己为人,换个角度就是损人利己,而一旦损人利己的口子一开,就会从一根毛扩展到整个身体,从一个人扩展到天下人,从自愿到被自愿,最终拿天下人去奉养极少数人。

由于杨朱这种“贵生”的思想太过超前,不利于封建统治,所以他的学说虽然盛极一时,但还是遭到毁禁,而致“杨朱无书”,终成绝响。同样的,老子《道德经》名气虽大,流传虽广,但也难免遭到修改。若非帛书出土问世,有很多谜团,恐怕是永远都不能得到解开了。

进群交流请关注公众号国际道学网(taoistcn_com)

—— 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 ——

上一篇:“上善若水”也被篡改了!若非道德经帛书,我们要错过多少真相? - (国际道学网)
下一篇:《道德经》为什么不提倡博学多闻?从帛书第五章说起 - (国际道学网)

免责声明:
1、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站所载图、文、音视频等稿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播道家文化,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也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站内凡注明“来源:国际道学网”的所有图、文、音视频等稿件均为本网站原创,版权均属“国际道学网”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国际道学网”,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本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个人学习交流平台,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均标注来源,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来源及作者进行了通告,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