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中国哲学各学派如何对待生与死_要闻_国际道学网
2024年03月29日  |  星期五  |  甲辰年二月二十  |  简体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中国哲学各学派如何对待生与死

2020-05-02 | 来源: 好玩的国学 | 阅读:1939

人生哲学是探讨人活着是否有价值,有何价值的哲学,但人生哲学并不将所有的重点都落在生的维度,它更重视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讨死亡比生存更有价值,毕竟生的价值要依靠死亡来凸显。因此,如何让短暂的人生富有意义,让死亡更有价值,是中国人生哲学上的头等大事。

对于死亡,中国人非常清楚,这是必将到来的仪式,是人生的终点。无论富贵逼人权势熏天的王侯将相,还是贫贱如蚁的贩夫走卒,没有人能躲得过死亡。死亡乃是对不平等的人生的一种补偿——毕竟死亡是终极的平等。

面对死亡,诗僧王梵志写道: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宋朝诗人范成大则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代表了我们对死亡的认识——人终究是要死的。而《杨朱》的“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则更将死亡赋予了虚无主义的色彩。纵然生前有荣华富贵,死后枯骨一堆,纵然生前受万人景仰,死后也是枯骨一堆,因此人活着就要把握当下,正如魏晋名士张季鹰所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生死对人来说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中国哲学史上的各家门派,都对生死有深刻的思索。比较各哲学学派生死观的不同,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儒家的生死观表现为道德理想主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对死亡的思考是理想主义集体主义,认为活着就要为社会家国做贡献,而死要死得其所。因此,在死亡终将到来之际为,正义献出生命是儒家君子的道德理想,这来自于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求仁”,来自于孟子的“舍生取义”。

儒家认为人生必死但道德之光将永存。因此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之说。崇高的道德理想主义弥漫心中,儒家君子可以宁静地面对死亡,这正是王阳明的临终遗言“我心光明,夫复何言”的境界。

儒家将死亡看得崇高且充满仪式感,但秉持自然无为的道家哲学,对死亡却并不重视。因为道家的核心理念是“自然”与“无为”,人生是自然的产物,死亡也是回归自然的过程,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生死观。

老子对死亡的思考不多,而庄子则认真地思考过死亡的问题。庄子认为,从齐物的理论上来看,生与死相同,因此贪生怕死或者是为名为利而死毫无意义。庄子还认为,人生本来如牢笼如倒悬,死亡犹如甩掉身上的“附赘悬疣”一样,是一种解脱。因此,面对死亡的大智慧应该是“死生,命也”,而道家对待命运的态度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让一切随风。

因此,庄子的老婆去世他并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庄子不是无情郎,因为他已经洞彻了人生与死亡的真相。

道家对生死看淡,但来源于道家的道教却渴望人生不老——毕竟人有不死的欲望,而满足人类不能实现的欲望,这是宗教的本质特征。道家把追求人生不老叫做“长生久视”之道。无论是外丹还是内丹,都为了长生不老。内丹主要是以气功修炼为主,按照天地间阴阳消长来修炼精气,道教认为这样可养性修命长生不老。道教徒们后来又嫌内丹修炼时间太长效果不彰,就想出借用外药之功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甚至是坐地飞升长生不老的法子。长生不老没有见到,但死于服药暴毙于炼丹炉前的人,却大有人在。

中国佛教反对儒家道家和道教的理论。他们认为“灵魂不灭”。佛教对生命的价值持否定态度,认为人生皆苦,因此生命并不可贵;而“灵魂不灭”的思想,又让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不过是在不同的肉体之间空间之内转换与轮回而已。今生之苦是你前世没有做好事的业报;而今生作恶又将为你来世受苦种下种子。

因此,人世间的一切苦难都无意义,人世间的一切苦难都无所谓,反正人的灵魂不死,死亡于人而言,不过是换一个生存环境而已。

还有一个惊世骇俗的哲学学派,就是杨朱和《列子》一书中的享乐主义生死观。与儒道墨法等主张寡欲的人生观不同,《列子》与杨朱倡导赤裸裸放纵欲望的享乐主义价值观。

这来源于他们对死亡的认识。杨朱认为人生必死,人生贵贱殊途但同为枯骨,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平等;人生短暂,可以享乐的时间实在不多。尧舜禹苦了一辈子死去,夏桀商纣快乐半生死去。既然死去万事皆空,相较之下,还是夏桀商纣获得了快乐,显然是赚到了。

所以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杨朱与列子提倡尽情享乐:“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

尽情放纵欲望,迎接终将到来的死亡。

上一篇:道教和道家是一回事吗,道教和道家的相同和区别是什么? - (小马谈今古)
下一篇:建元革新:不仅是儒家和道家的交锋,更是汉武帝和窦太后的较量! - ( 梦归秋尘)

免责声明:
1、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站所载图、文、音视频等稿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播道家文化,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也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站内凡注明“来源:国际道学网”的所有图、文、音视频等稿件均为本网站原创,版权均属“国际道学网”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国际道学网”,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本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个人学习交流平台,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均标注来源,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来源及作者进行了通告,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