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解(61-81)_公告_国际道学网
2024年04月24日  |  星期三  |  甲辰年三月十六  |  简体

《道德经》通解(61-81)

2020-10-31 | 来源: 国际道学网 | 作者: 大师兄 | 阅读:2772

六十一至八十一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的国家就好像大海一样,处于天下最低的地方,故而可以吸引万民来归,成就其大。天下万物最终投奔归附的地方,也是造生天下万物的地方。雌性往往凭借安静柔顺来征服雄性,因为安静柔顺也是低下的一种表现。

所以大国以低下来对待小国,就可以取得小国的归附;小国以低下来对待大国,就可以获得大国的庇护。或者是以低下来获得别人的归附,或者是以低下来归附于别人。

大的国家不过是想兼并更多的小国家,小的国家不过是想要归附于更大的国家。而以下处之,则大国和小国都能得偿所愿,所以大的国家尤其应该处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是天下万物赖以生、存、发展的依凭,是有德之人借以治理国家、修养己身的准则,也是无德之人得以保全自身的根本。因为圣人以道治理国家,则无弃人,故而人人得以保全。

粉饰装扮、溢美华丽的言辞可以作为赞美来互相交换;矫揉造作的恭敬行为可以作为礼仪来施加于人。因为大家都喜欢“美言”、“尊行”,所以才会有说出“美言”、做出“尊行”的无德之人产生,又何必去责怪和抛弃他们呢?

因此天子即位,设置三公大臣的时候,虽然有拱璧在先、驷马随后这样的隆重礼仪,倒不如坐下来用“道”来作为献礼。古时候的人如此重视道是为什么呢,不就是因为有求于道,道可以让他得到;有悖于道,道仍然不会放弃他们吗?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贵的东西。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治理国家,以不扰乱民众,不纵欲生事,让自己无所作为,为为;以能把自己解放出来,让国家自行运转,让自己无事可做,为事;以能让国家安宁无事,生活淡然无味,为味。

事物都是从小成长为大,从少成长为多,从一个人发展到天下人的。所以如果一个人以怨报怨,则怨怨相报,无休无止以至扩散天下;而如果一个人以德抱怨,则全天下的怨都有可能会被慢慢平息、消除了。

因此处理困难的问题要在它还容易解决的时候开始,成就大的功业要从很小的事情做起。因为天下的难事都起源于容易的事,天下的大事都起源于很小的事,所以圣人从来不等小事变大之后才开始作为,故而最终能取得大的成就。

那些很轻易就许诺于人的人,必然信用不足;那些把什么事都看得很容易的人,必然常常碰到困难。所以圣人总是把事情尽量考虑得困难一些,不会随便作出决定而是惜言如金,不会轻佻做事而是步步为营,所以才始终不会碰到大的困难。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在事物还很安稳的时候就容易把持;在事物的征兆都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容易谋划;在事物还很脆弱的时候就容易化解;在事物还很微小的时候就容易让它消散。所以要在事物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开始采取措施,在局面还没有发展到混乱的时候就开始着手治理。

粗壮的大树,成长于幼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起源于第一筐土的堆积;千里的远行,源始于迈出的第一步。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强行去作为,最终就会失败;强行去持有,最终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会等到事物成长壮大以后才开始作为,因此不会失败;不会等到事物发展壮大以后才强行持有,因此不会失去。

人们做事,常常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不论是在开始的时候,还是在结束的时候,都能始终如一的谨慎对待,就不会再有失败的事了。

所以圣人要想阻止民众产生欲望,从一开始就不会以难得之货为贵;要想阻止民众学习那些让人偏离于道的东西,从一开始就不会让民众对它们产生兴趣。

圣人从事物发展的趋势之初做起,把民众偏离于道的地方纠正过来,辅助万物自然而然的成长。而不敢在事物成长壮大之后,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强行施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所以说,善于运用道来治理天下的人,不会去教民众变得聪明,而是让民众保持原有的淳朴和真实。

民众之所以难治理,正是因为他们每一个都很聪明,善于伪装和钻空子。而如果国君使用智巧的手段来治理民众,只会启发民众也产生智巧来应对,变得更为难治,这是国家的灾祸。只有不使用智慧去治理国家,民众才会重归淳朴和真实,这才是国家的福德。

知道以智治国的坏处和不以智治国的好处,也就懂得了治国的法则模式;如果能懂得并坚守这个法则模式,就具备了让万物归附的深厚德性。这个德性非常的深厚、高远,它可以让毁弃天性背道而行的人重新回归于道,而最终达到天下大治。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争相归附的王者,正是因为它善于处在溪流的下游,所以能够吸引众溪流来归。因此要想处于人民之上,就需要在言辞上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处于人民之前,就需要把自身放在人民之后。

所以圣人虽然居于人民之上,但人民不会觉得是负累,因为他对人谦下,让人民得到了尊重;圣人虽然居于人民之前,但人民不会觉得是妨害,因为他把自身放在最后,让人民得到了保障。

天下的人乐于推崇他而不会厌弃他,不正是因为他与人无争么?所以天下的人都不能与他相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太大(空泛)了,大到不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东西,大到没有任何具体的形象,大到没有任何具体的用处。

然而正是因为它不像任何一个东西,才能博大无边;正是因为它没有任何具体的形象,才能衍生出变化万千。如果像具体的东西,也就同时有了局限性;如果有了具体的形象,也就同时有了形体限制,早就变得很渺小了。

我一直有三样宝贝,并坚定不移的持守着它:一个叫“慈”,一个叫“俭”,一个叫“不敢为天下先”。

“慈”,是守护人免受伤害的意思。父母因为有“慈”,故而能“勇”到不顾自己的生命来守护自己的孩子。

“俭”,是少欲的意思。少欲的人,他们不会被外物所驱使,不会因利而贪得,不会把得失放在心上,所以能够积累到很多很富有。

“不敢为天下先”,是不争的意思。不争的人,不会把自己的得失放在天下人的前面,而更愿意站在天下人的后面。他们把自身放在最后,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推崇,可以成为众人的官长。

如果舍其慈,勇于伤人;舍其俭,贪得无厌;舍其后,处处争先,这样的人,就算能够风光一时,最终也必会给自己招来无穷的祸患。

“慈”,用于作战则百战百胜,用于守护则无人能破。所以上天将要成就一个人,就会让他心中恒有慈念。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善于辅佐治理天下的人,不会以武力逞强于天下;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表现出很凶猛好斗的样子;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给敌人正面硬拼的机会;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都很谦下。

这就是不争的德性。不争,故而能保守根本,故而能守护自己,故而能战胜敌人,故而能以下容人,用人之力。这是正确顺应了天道,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最高法则。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善于用兵的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敢主动去进攻别人,而是被动防守;我不敢主动前进一寸,而是退后一尺。”

也就是说,他们用兵作战的时候,总是会把自己考虑得很弱小:在阵势上就好像不成队列一样;在力量上就好像没有足够兵力一样;在策略上就好像会失算打不中敌人一样;在器械上就好像军士都没有兵器一样。就好像被逼上了绝路,而从不敢轻视敌人。

用兵打仗,最大的祸患莫过轻敌,轻敌几乎就会丢掉了我的性命。因此两军相抗,那么悲哀的一方获胜。所谓悲哀的一方,也就是“好像被逼上了绝路”的一方。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我说的话非常容易明白,也非常容易实施,但天下却没有人能够明白,没有人能够依照施行。我说的话自然有其宗旨,我的行为自然有其依据。只有那些无知的、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才会不了解我。

正因为了解我的人太少了,所以我就变得尤其尊贵。因此,明白我说的话并依照施行的圣人,虽然看上去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但其实怀里揣着无价的宝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本章参照帛书甲本内容,改“不知知”为“不知不知”)

能够把自己的病情说清楚的人,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那才是真正的重病。所以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本身就是一种知道,是值得肯定的;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无知,是需要被厌弃的病。

只有把这需要被厌弃的病丢掉,才不会患上这种无知的病。圣人之所以不会无知,正是因为他从来不自认为无所不知,所以从来也不会无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当民众不再畏惧统治者威压的时候,反对统治者的大威胁就要来了。不要随意折腾,把民众骚扰得无法安居;不要压迫和盘剥民众,阻断民众的谋生之路。

只有不去压迫和盘剥民众,民众才不会把你当成是负累,反过来对抗你。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显摆;爱惜己身而不自命高贵,所以舍彼而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本章参照帛书乙本内容,删除“是以圣人犹难之”)

勇猛精进,不知收敛的人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激流勇退,不敢为天下先的人却可以保全自身。这两者,一个有利于自身,一个会给自己招来灾祸。上天为什么会讨厌“勇于敢”者,谁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呢?

我只知道,天道的行事方式是:不与任何事物发生正面交锋,却总是能取得胜利;不用到处宣扬自己,却有很多人遵从于它;不用呼吁征召,却天下万物自然来归;一切都展示的明明白白,却没有人能够谋算得过它。

它覆盖宇宙四极,在聪明人眼里好像到处都是漏洞,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钻得过去。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如果人民一直都不害怕死亡的话,拿死亡来威胁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人民一直都很害怕死亡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我就把他们都抓起来杀掉,又还有谁还敢再去作恶呢?

自有上天来除去那些必死的人,而不是由统治者来决定谁当死谁不当死。如果硬要替代上天来执行杀人的任务,就好像替代技艺高超的木匠去砍木头一样。替代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民之所以会挨饿,是因为统治者横征暴敛无度,所以才会导致人民挨饿。人民之所以会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治理国家,所以才会觉得人民难以治理。

人民之所以连死都不怕了,是因为统治者让百姓都没有了活路,为了生存下去,才会不怕死。所以那些居于上位的人,如果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那么重,不处处想着盘剥人民利益自己,他就是善于造福人民的贤主了。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筋骨柔弱,身体柔软,死了之后就会变得全身僵硬;草木生长的时候柔软松脆,枯萎了以后就会变得干枯坚硬。所以说:坚强僵硬是死亡的表现,柔弱松软是具有生机的表现。

军队如果过于强横,一味恃勇逞强,则必然会遭受失败;树木如果过于强硬,就会失去韧性,很容易被砍伐折断。因此,坚强的东西(品性)是下乘的,不可取的;而柔弱的东西(品性)是上乘的,可取的。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地之间,不就好像一张拉开的弓一样吗?弓一旦拉开,就有一种往内回缩的力量,这力量会把处于高处的东西往下拉,把处于低处的东西往上提,把多到有剩余的东西减损,把少到有不足的东西补充。

所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但人却不是这样。人们会把本来就很多的东西继续累加,把本来就很少的东西继续减损。谁能把多出来的东西重新归还给天下人?唯有依照天道规则行事的圣人。

所以圣人有所作为但不自恃,作出了成就也不居功。圣人这样做,正是不想让人们把贤能尊贵的名号加在他的头上。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但是攻克坚强却没有谁能比得过它。因为草木之柔弱可以变为枯槁,人之柔弱可以变为僵硬,但水之柔弱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改变它。

弱可以战胜强,柔可以战胜刚,天下没有谁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却没有人能够按照这个道理来行事。所以圣人说:“能够承担起国家的屈辱,才能做得了一国之主;能够负担起国家的灾难,才能做得了天下的君王。”这些很有道理的话听起来就好像说反了一样。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当大的怨恨发生时,就算能及时把这怨恨和解,也仍然会有余恨难消。因为即使破镜重圆,也仍然会留下裂痕。所以如果只是和解冲突,又怎么能说是处理问题的好办法呢?

因此,当怨恨发生之后,圣人即使手中掌握着依据,也不会以此来问责于人,而只会在怨恨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消除它。

因此,有德的圣人治理问题的源头,无德的人等问题已经发生了以后才开始论是非、追过错。天道不会因为喜欢谁而去特别照顾谁,只有明道且善用者,才能一直得到天道的扶持。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家很小,民众很少,人民生活和谐安宁。因为知足而不再去开发、扩张、征讨、追求,所以一些大型的,需要多人操作的器具都没有人去使用。

人民重视自己的生命而不以身犯险;满足现有的生活而不外出追求。所以虽然有船有车,却没有人乘坐;虽然有衣甲兵器,也不知道该拿来对付谁。因为生活简单,几乎不会有什么值得记录的大事发生,所以结绳记事足矣。

人民满足于现有的食物,满足于现有的服饰,满足于现有的居住生活,满足于现有的风俗习惯。国与国之间遥遥相望,鸡鸣狗叫之声互相都能听得到,两国的民众却直到老死也不会相互往来。因为相安无事,互不相求。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实话直说往往不中听;听起来让人很舒服的话往往是经过刻意修饰而成。明白道的人不会去争辩,喜欢争辩的人不明白什么是道。有智慧的人不会去追求广博的见闻知识,追求广博见闻知识的人往往没有智慧。

圣人不会为自己争夺利益,而是用来成就他人,成就的人越多,他的德性就越广博;圣人不会为自己累积财货,而是用来造福他人,造福的人越多,他自己就越富有。所以天道有利于万物,而不会伤害他们;圣人造福于万民,而不会与人相争。

 

 

—— 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 ——

上一篇:《道德经》通解(41-60) - (国际道学网)
下一篇:《道德经-帛书版》诵读 - (国际道学网)

免责声明:
1、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站所载图、文、音视频等稿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播道家文化,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也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站内凡注明“来源:国际道学网”的所有图、文、音视频等稿件均为本网站原创,版权均属“国际道学网”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国际道学网”,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本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个人学习交流平台,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均标注来源,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来源及作者进行了通告,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