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人类如何面对命运的无奈?困境中道家告诉我们什么秘诀?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傅佩荣。
今天与大家分享,困境中,国学能教会我们什么?
道家对于人生灾难、死亡的态度,是怎样的?
1 知足与知止的智慧
以老子来说,他希望我们能够从根本上化解人生不必要的执着。
他有两句话:
一句话是“知足不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耻辱;
另一句话是“知止不殆”——知道停止,就不会陷入危险。
“知”这个字,是我们学习道家的时候一个关键字。
人生所有的烦恼、痛苦、灾难,大部分都来自于我们的“知”陷入困境。
所以在老子的思想里,“知”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区分。
这是你的、那是我的;
谁有病、谁没病;
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这是区分,但是认知只有“区分”是不够的。
第二个,是避难。
区分之后,就会造成情绪上的波动。
所以你要设法化解这样的困难,避免陷入各种不必要的执着。
就是要设法进行“避难”,把“知”当作避难。
因为了解得完整、了解得透彻,就可以避开灾难。
像老子上面说的两句话,它可以让你不受到羞辱、不陷入危险,就是避开灾难。
2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个层次,是启明。
避难还可以再往上一步,叫做把认知当作启明。
“启明”,就是从道的角度来观看一切,这也是道家的重要特色。
从道来看一切的话,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道也无所不在。
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从道而来,回道而去,基本上没有什么得失成败的问题。
这种态度并不是消极的,它反而是提醒你:
要珍惜这一生,不要浪费在不必要的执着与困扰里面,任何事情都按照常规来进行。
所以,道家强调养生。
“养生”,就是你平常就要保养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安危;
而最后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安其天年”,让你自然应该有的寿命可以充分实现出来。
老子甚至强调“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亡者寿”,即身体必然会消失,但是精神力量可以长存发展。
就是你个人所建立的生活典范,思想上的心得,可以传续下去。
3 万物遵循的生命节奏
到庄子的时候,更具体了。
庄子把人的生命当做气的聚,死亡就是这个气散掉了。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这种气的聚散,可以说明人的生死。
庄子认为,这就跟有白天晚上一样,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一样。
自古以来,这世界上的人,都是面对类似的生命节奏。
所以,从整个万物的变化来看,从万物终极的结果来看,在道家就建议你,打定主意,接受造化的安排。
你发现任何事情无可奈何,就要“安之若命”,安心接受它作为自己的命运。
4 灾难之后须有心得
所以,道家跟儒家的观点差别在什么地方呢?
差别在于儒家强调道德修行,道家就肯定智慧觉悟。
学道家的话,它让你进一步设法觉悟人生的根本道理。
人的生命从祖先而来,最后结束的时候也会回到祖先的怀抱中。
我们要珍惜这一生,让我们祖先的智慧可以传递下去。
所有这一切来自于道,又回归于道。
眼下,我们遇到一个这么大的世纪性的灾难,从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智慧里,确实可以得到启发。
西方近代哲学家加缪在《鼠疫》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个城陷入瘟疫,全城都被封起来了。
这个时候,本来有两个人平常不来往的,医生与牧师。
可以说,医生代表科学家,牧师代表人文学者,这时候就要携手合作。
医生在人的身体病痛上,提供他们专业的知识与能力来帮助;
而人文学者,今天讲就包括研究国学的人,应该在自己的专业能力范围内,借重祖先的智慧,来帮助每一个人,启发更完整、深刻的思想。
大家一起来面对这样的挑战,希望早一些渡过难关。
灾难结束之后,一定要从里面获得一些心得,而不能够白白遭受这样的苦难。
我们一起来互相勉励!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