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文人墨客,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颇深_要闻_国际道学网
2024年05月04日  |  星期六  |  甲辰年三月廿六  |  简体

华夏的文人墨客,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颇深

2020-03-12 | 来源: 红尘梦语 | 阅读:2568

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的知识和内涵,之所以能够在中华上、下5000年里用文化墨迹的方式传承下来,是因为我们内在大部分的传统观念深受儒家和道家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教育我们如何谦虚地对待各种关系,让我们在关系中相互融合和相互包容,各自间的差异,让我们的文化在外界的影响下,得以在相互磨合中进行文化的融合。道家是让我们用自身的内在理念里去与自然和谐共处。

儒家思想和道家相辅相成。

一、在自然和谐中求共存。

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中国人在相处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能更为和谐相处。道家则主张能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人是源于自然的物种,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下,所以说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放在自然界里会以自然相互共存,而不是一家独大。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思想也是受道家文化影响,当我们在可持续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和我们能共享所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而不是一味的挥霍。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才会由外而内的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在自身存在的过程中,寻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和谐相处之道,会让文人墨客更加的体现自我的价值存在。

二、道家让文人聚在一起在自然中相处,儒家让文学差异性共存。

儒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对文学的研究是提倡在一个大环境下相互的研究探讨得出结论之后相互的磨合。从文人墨客的长处中研发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味的主张自己而抹去他人的论点。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相互走动,推杯换盏,游山玩水,一起写写画画,而且还喜欢进行聚会活动,进行各种各样的游玩活动,时不时的还会写诗赠送朋友证明文人的内心是一个很和谐的文化环境。

文化在儒家和道家思想观下大影响到文人墨客内心的迁动。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儒家思想起源于黄河中下流域地区,儒家思想和诗经是我们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作品。儒家在我们观念根深蒂固和我们一直以儒家思想去关注民生动态有着很重要的关联性。就如我们的诗圣杜莆。

杜甫生活在十三代都传承中华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家族中,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和谐的诗歌和敬怀天下的诗文,是因为杜甫内心里面深受着儒家文化的传承,杜甫祖辈和自己身家也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杜甫之所以能成为诗圣是因为内在里的儒家思想观念里的心怀天下,以德行在牵动自身修养。

《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我们可以看到诗中的“雨”,在世间万物需要之时,它的出现带来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可以透过雨感受到杜莆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关爱天下苍生,了解事态现实。杜甫受儒家思想的传承加之自身的德行相承,才有了文化的巅峰之作和后期的文学造诣。

《绝句》作者: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在这里我们可感受到杜甫内心中的安详和乐,平易近人,可以从杜甫的诗文中感受到儒家文化给人的亲和力,在看淡世间万物的时候,让杜甫能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在草堂居住的时候以前就已经经历过战乱,在战乱中失去了至亲的妹妹和自己的宝贝孩子。但杜甫依然心系天下,这离不开儒家文化带给我们的大义,杜甫没有在自我的痛苦中过度悲怀,而是看到了天下苍生的苦与难,是儒家的思想根基在牵引着杜莆在绝望的边缘依然心怀天下。

结语:

大师级别的文人墨客一般都有着心怀天下之道。在守其本分的同时,又想着为世人留下自己思想的精髓和万笔,在功成名就时,或者是屡遭波折时,看到战乱时把自己的感悟和所思所想结合当代现实描写,文人墨客用自己的文学造诣给世人留下了很文学墨笔。

文人墨客在受儒家文化思想就是德行,在文学创作中德才兼备,我们总是在要求文学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就是儒家的文化下反映出个体的本质,而个体的本质受到儒家的影响,所以华夏的文人墨客大多德行兼备。

本篇由小编执笔所书,

原文盗搬者必究其责。

在下:“红尘梦语”,

感谢各位看官的赏阅。

上一篇:为什么道家思想一直强调,“无用”和“柔弱”的重要性? - ( 小播读书)
下一篇:道家、道教、道学:这三“道”,有何不同? - (一家争鸣)

免责声明:
1、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站所载图、文、音视频等稿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播道家文化,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也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站内凡注明“来源:国际道学网”的所有图、文、音视频等稿件均为本网站原创,版权均属“国际道学网”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国际道学网”,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本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个人学习交流平台,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均标注来源,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来源及作者进行了通告,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