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源自道家哲学_要闻_国际道学网
2024年04月27日  |  星期六  |  甲辰年三月十九  |  简体

太极拳源自道家哲学

2021-08-06 | 来源: 胡羽泰 | 阅读:2192

作为以老子道德经道家哲学为依据的太极拳,显然是道家有识之士创造的。将老子道德经与太极拳原理相比,较显著者有: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种相对说,与太极拳刚柔相济、进退起落、开合虚实等太极原理相对应。

“虚其心,实其腹”,而太极拳原理则强调,心里虚静,气沉丹田。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太极拳之意守部位都是服从老子专气致柔原则,使气息异常柔和,从而得返老还童之验。

“致虚极,守静笃”,是太极拳以老子思想为修炼的最高境界,从静中体悟老子哲学思想,愈炼愈静,在意而不在形,太极以静制动据此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先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而胜刚强”。太极以静待动,避实击虚,以柔克刚,以柔胜强,是符合老子哲学的。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也”。是谓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水之至柔,能克坚刚,是不可战胜的,弱胜强,柔克刚,其原理大家都知道,却没有人能实行。太极拳以柔制刚,以弱胜强,非以力胜而以智取,这正是太极拳运用道家理论的总结。

自道教创始以来,虽太极拳在其承流中多不考,但从零星史料古籍记载,可以肯定在道教内流传久矣。

中国的道家学术与技艺,一向有内外之分,往往尊内平外。战国时代的《庄子》有内外篇,云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及杂篇为其门下弟子所著。葛洪《抱朴子》也分内外,内篇为炼丹修仙之术,外篇是应世之学,是炼丹活动的合俗外衣,中国炼丹术分内丹术和外丹术,前者主呼吸吐纳之内功摄养,后者重矿物药石为主的烧炼服食。

据《庄子》达生篇云:“庄子向其师密喜请教:潜水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的技术原理。在《刻意篇》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这里所说的“熊经鸟伸”.就是最早之导引术,内家拳之雏形也。之后华佗创五禽戏。

但在秦汉西晋南北朝时,就有道家教内人士使用与太极拳相关的名称。透过《道藏》卷帙浩繁的经典,翻开《正统道藏》比比皆是“太极”之词。《太极真人说二十四戒经》、《太极真人灵宝经》、《太极葛仙公传》和《吴太极左仙葛公之碑》……这些统指三国时代吴国葛玄,葛玄被尊为“太极仙公,太极真人,太极左仙公”。

而葛玄身为道教阁皂山宗祖师之一,为其孙葛洪成为一代宗师提供了多家学说和师传秘法。也被称为“太极仙翁”的葛洪,留下许多太极法门资料及太极拳佐证。

早在秦汉之前,就有不立文字的传统,许多技艺只能在极其严格的师传口授中,一代代隐秘相传。

因道教视武艺刀兵为末技,不能等同于神仙之道。所以葛洪《抱朴子》言神仙方药修道之事,只在自序中提及熟谙武道。凭葛洪身封为将,平贼杀寇,南征北讨,非家传武艺师授秘诀能行否?

道教传艺授法历来较为保守,众多技艺道术均秘授不宣,隐名单传。这与道教“无为”及“不为名利“的思想有关,再加上后人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多注意其炼丹仙道之学,而忽视了其它诸艺,使太极拳秘而不宣。

从太极拳本身来看,太极内功跟《抱朴子》内篇许多功法及其承授的《三皇内文》、《太清丹经》、《内鼎内丹》、《金液经》和《灵宝经》有相近内容。包括《道藏》中编入的许多内修之法,亦有近似之处,而不以太极功为名,却以经书诗文形式流传于世。

例如《太极真人九转还丹要诀》、《太极真人神仙经》和《太极祭炼内法》等,虽含有太极拳成分,却杂入道法经文之中。因当时不常用“拳术”“武技”之词,葛洪真人虽懂得拳技和方技秘术,却只言法而不言拳。所以太极拳长期在隐秘状态下,在道教法术之中繁衍。

《三丰全集·派考记》云:“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数传至三丰真人。就文始言之,文始数传麻衣,麻衣再传希夷,希夷后传火龙,火龙传三丰,或称之为隐仙派。文始隐太白,麻衣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三丰隐武当。”此隐派之说也。

所以,太极拳早在道家形成后就出现了,只不过称法不同而已。像葛洪之“太极法术”、“太极秘法”、南朝程灵洗得传之“小九天”,唐李白访许宣平之“三十七式”宋张三丰内家拳“十三式”,明俞莲舟之“先天拳”,皆为太极拳。

民间俗称“粘沾拳、绵拳、摸鱼拳”等,都是包涵道家思想及其理学宗旨合而为一的太极拳。

太极乃武学之精品也。斯术兴于冷兵器时代,道家有识之士据老子道家哲学思想创研而成,以道演术。各代武学方家,精益求精,历经百年,流派纷呈,神手若群星灿烂,交相辉映。得其道者,周身无处不弹簧,处处皆柔化,依着何处,何处引而击之,延年益寿之功并具,斯术育化后人,追根溯源,乃华夏民族之智慧,非某人或神仙所创也。

我辈应借武学振兴之机,师古不泥,发奋图强,赶超前贤,使武学绝技再现,何必为“渊源“正宗笔墨官司不休矣。(黎大志)

上一篇:马王堆女尸为何2000年不腐?墓中出土的《道德经》才是道家真相? - ( 趣撩陇右)
下一篇:《道德经》帛书:有身才有忧患,为何道家还要贵身? - (道家大师兄)

免责声明:
1、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站所载图、文、音视频等稿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播道家文化,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也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站内凡注明“来源:国际道学网”的所有图、文、音视频等稿件均为本网站原创,版权均属“国际道学网”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国际道学网”,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本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个人学习交流平台,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均标注来源,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来源及作者进行了通告,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 Back to Top